球速体育(西安)有限公司 - 高品质宠物用品研发与制造领航者
近年来,养宠物已经成为一种潮流,猫咪狗狗的可爱模样俘获了无数人的心。然而,在享受宠物陪伴的同时,我们也不能忽视潜在的健康风险。一些宠物可能携带的细菌、病毒和寄生虫,会通过直接接触、空气传播、食物污染等途径传染给人类,尤其是免疫力较弱的老人、儿童和孕妇。
弓形虫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原虫,其生活史包括 5 个阶段,即速殖子、缓殖子、包囊、裂殖体、配子体。在中间宿主(如人、猪、羊等)体内,弓形虫主要以速殖子和包囊的形式存在,速殖子是弓形虫在急性感染期的主要形态,可快速繁殖并导致组织损伤;包囊则多见于慢性感染,内含缓殖子。在终宿主(猫科动物)体内,弓形虫可完成有性生殖阶段,产生配子体和卵囊。
先天性传播:孕妇在孕期初次感染弓形虫,可通过胎盘将弓形虫传给胎儿,引起先天性弓形虫病。
食物传播:食用了被弓形虫卵囊污染的食物或水,或者食用了未煮熟的含有弓形虫包囊或速殖子的肉类,如羊肉、猪肉、牛肉等,是人类感染弓形虫的重要途径。
接触传播:与感染弓形虫的猫、狗等宠物密切接触,可能通过接触其粪便、唾液等而感染。此外,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处理弓形虫样本时,也可能因意外接触而感染。
先天性弓形虫病:严重者可导致流产、早产、死胎,存活的胎儿出生后可表现为多种症状,如脑积水、小头畸形、智力发育障碍、视网膜脉络膜炎等。
后天获得性弓形虫病:大多数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感染后无明显症状,为隐性感染。但在免疫功能低下者,如艾滋病患者、器官移植受者等,弓形虫感染可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,如脑炎、脑膜炎、肺炎、心肌炎等,甚至危及生命。
狂犬病由狂犬病病毒(Rabies Virus)引起,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。病毒外形呈子弹状,核心为单股负链 RNA,其表面有糖蛋白包膜,该糖蛋白能与神经细胞上的受体结合,是病毒感染和致病的关键因素。病毒对热、紫外线、日光、干燥的抵抗力弱,易被强酸、强碱、甲醛、碘制剂等灭活,但在低温下可长期保存。
咬伤传播: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,患病动物通过唾液中的病毒经伤口进入人体,如被疯狗、猫等咬伤。
黏膜传播:病毒也可通过黏膜传播,如眼结膜、鼻黏膜、口腔黏膜等与患病动物的唾液等分泌物接触,可能导致感染。
其他途径:宰杀、剥皮、切割等过程中,若皮肤有破损,接触到患病动物的组织也可能感染。此外,器官移植也有传播狂犬病的风险,如供体是狂犬病病毒感染者,受者移植后可能发病。
潜伏期:长短不一,多数在 3 个月以内发病,超过半年者占 4%~10%,超过 1 年以上者约 1%。潜伏期的长短与咬伤部位、伤口严重程度、病毒载量等因素有关。
前驱期:常有低热、头痛、倦怠、全身不适等类似感冒的症状,继而出现恐惧不安、烦躁失眠,对声、光、风等刺激敏感,并有喉头紧缩感。在愈合的伤口及其神经支配区有痒、痛、麻及蚁走等异样感觉,此期持续 2~4 天。
兴奋期:患者逐渐进入高度兴奋状态,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怖、恐水、怕风、发作性咽肌痉挛、呼吸困难等。恐水是狂犬病的特殊症状,典型患者见水、闻流水声、饮水或仅提及饮水时,均可引起严重的咽喉肌痉挛。风、光、声等刺激也可引起同样发作,此期患者神志大多清楚,持续 1~3 天。
麻痹期:痉挛停止,患者逐渐安静,但出现迟缓性瘫痪,尤以肢体软瘫最为多见。眼肌、颜面肌肉及咀嚼肌也可受累,表现为斜视、眼球运动失调、下颌下坠、口不能闭、面部缺少表情等,最终因呼吸、循环衰竭而死亡,此期一般持续 6~18 小时。
狂犬病一旦发病,病死率几乎为 100%,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,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。
对症处理:有兴奋、痉挛发作时,可给予地西泮、苯巴比妥等镇静药物;出现呼吸困难时,应及时行气管切开,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;维持水、电解质平衡,加强营养支持等。
管理传染源:对犬、猫等宠物进行登记,定期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。对流浪动物进行管理,捕杀野犬等。
正确处理伤口:被动物咬伤后,应立即用 20% 的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反复冲洗伤口至少 15 分钟,然后用碘伏或酒精消毒伤口。伤口一般不缝合、不包扎,以便排血引流。
主动免疫:对高危人群,如兽医、动物饲养员、狂犬病实验室工作人员等,应进行狂犬病疫苗的预防性接种。常用的疫苗有狂犬病灭活疫苗,按程序进行接种。
被动免疫:对于被严重咬伤或伤口靠近头部等情况,在接种疫苗的同时,还需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抗狂犬病血清,以中和伤口局部的病毒,增强保护效果。
猫抓病的病原体主要是汉赛巴尔通体(Bartonella henselae),它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,微需氧,营养要求苛刻,在巧克力琼脂或含血液的培养基上生长缓慢。巴尔通体具有多形性,可呈杆状、球杆状或丝状,有鞭毛,能运动。
猫抓或咬伤:主要传播途径是被感染的猫抓伤或咬伤,猫的口腔和爪子可能携带巴尔通体,抓咬人体时,细菌可通过皮肤破损处进入人体,引起感染。
跳蚤传播:猫身上的跳蚤是巴尔通体的重要传播媒介,跳蚤吸食感染猫的血液后,巴尔通体在跳蚤肠道内繁殖,当跳蚤在猫身上活动或叮咬人时,可能将含有病原体的粪便排在猫或人的皮肤上,若皮肤有破损,就可能导致感染。
局部表现:在被猫抓咬后的 1 至 2 周内,抓伤或咬伤部位会出现红斑、丘疹或脓疱等皮损,随后可形成痂皮,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,以头颈部、腋窝和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较为常见,肿大的淋巴结质地较硬,有压痛,一般不化脓破溃,可持续 2 至 4 个月。
全身症状: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、乏力、头痛、厌食、肌肉疼痛等全身症状,一般症状相对较轻,持续数天至数周不等,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,如脑病、肝脾肿大、骨髓炎、关节炎等,但较为罕见。
一般治疗:猫抓病具有自限性,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,一般无需特殊治疗,只需对症处理,如局部皮损可使用碘伏等消毒剂进行清洁消毒,防止继发感染;发热、疼痛等症状可给予退热、止痛等药物治疗。
药物治疗:对于病情较重或伴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,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。常用的药物有阿奇霉素、红霉素、多西环素等,疗程一般为 2 至 4 周。
避免猫抓咬:尽量避免与陌生或流浪猫接触,不要随意逗弄猫,尤其是在猫进食、睡觉或护崽时,防止被猫抓咬。
猫的管理:定期给宠物猫驱虫、洗澡,保持猫的清洁卫生,减少跳蚤滋生。同时,可带猫到兽医处进行检查,及时发现和处理猫身上的感染性疾病。
伤口处理:一旦被猫抓咬,应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伤口至少 15 分钟,然后用碘伏等消毒剂消毒伤口,若伤口较深或出血较多,应及时就医,进行进一步的处理。
鹦鹉热(Psittacosis),又称为鸟疫(Ornithosis),是一种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。鹦鹉热的病原体是鹦鹉热衣原体(Chlamydia psittaci),它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菌,具有独特的发育周期,包括原体和始体两种形态。原体具有感染性,呈球形,直径约 0.2~0.4μm,无繁殖能力,但能吸附并进入宿主细胞;始体在宿主细胞内发育繁殖,呈较大的球形,直径约 0.5~1.0μm,通过二分裂方式繁殖。鹦鹉热衣原体对热敏感,在 60℃下仅能存活 10 分钟,但在低温下可长期存活,对常用的消毒剂如 75% 酒精、碘伏等敏感。
呼吸道传播: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。感染鹦鹉热衣原体的鸟类,会通过粪便、分泌物等排出病原体,这些病原体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,人类吸入后就可能感染。
接触传播:直接接触感染鸟类的羽毛、排泄物、组织等,病原体可通过破损的皮肤、黏膜进入人体,如在饲养、宰杀、拔毛等过程中,若皮肤有伤口,就容易感染。
发热:多数患者起病急,体温可在数小时内升至 39℃~40℃,呈稽留热或弛张热,伴有寒战。
呼吸道症状:咳嗽是常见症状,多为干咳,也可伴有少量白痰,严重时可出现胸痛、呼吸困难等症状。
全身症状:患者常伴有头痛、乏力、肌肉酸痛、食欲减退等全身不适症状,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相对缓脉,即体温升高但脉搏增快不明显。
其他表现:少数患者可出现皮疹、肝脾肿大、淋巴结肿大等症状,严重者可并发感染性休克、呼吸衰竭、心肌炎、脑膜炎等。
一般治疗:患者应卧床休息,多饮水,保持室内空气流通。对于有发热、头痛、肌肉酸痛等症状的患者,可给予对症治疗,如使用解热镇痛药、止咳药等。
药物治疗:四环素类抗生素是治疗鹦鹉热的首选药物,如多西环素,一般疗程为 10~14 天。对于不能使用四环素类药物的患者,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,如阿奇霉素、红霉素等,也可取得较好的疗效。
鸟类管理:对饲养的鸟类要定期进行检查和清洁,保持鸟笼的卫生,及时清理粪便和羽毛。避免饲养野生鸟类,对于进口鸟类要严格进行检疫。
个人防护:在接触鸟类时,应佩戴手套、口罩等防护用品,避免直接接触鸟类的分泌物和排泄物。接触后要及时洗手,更换衣物。
通风换气:在鸟类饲养场所和可能有鸟类活动的室内环境,要保持良好的通风换气,降低空气中病原体的浓度。
宠物皮肤真菌感染主要由犬小孢子菌、石膏样小孢子菌、须毛癣菌等真菌引起。这些真菌具有嗜角质蛋白的特性,能在人和动物的皮肤、毛发、指甲等角质层中生长繁殖,破坏角质层结构,引发感染。
直接接触:与感染真菌的宠物密切接触,如抚摸、拥抱、亲吻等,真菌可直接从宠物身上传播到人的皮肤上。
间接接触:接触被真菌污染的宠物用品,如梳子、刷子、玩具、窝垫等,或在宠物常活动的区域停留,也可能感染真菌。
体癣:常出现在躯干、四肢等部位,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红斑,边缘有丘疹、水疱,中央皮疹逐渐消退,形成环状或多环状,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。
股癣:好发于腹股沟、会阴、肛周等部位,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红斑,边缘隆起,可伴有脱屑,瘙痒明显,由于局部潮湿多汗,病情容易反复。
手癣和足癣:手部感染常表现为手掌或手指间的红斑、水疱、脱屑,伴有瘙痒,严重时可出现皮肤增厚、粗糙、皲裂;足部感染常见于脚趾间、足底,表现为水疱、糜烂、渗液、角化过度、脱屑等,伴有剧烈瘙痒,易继发细菌感染。
头癣:多见于儿童,表现为头皮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脱发斑,边界清楚,上面覆盖有灰白色鳞屑,有时可见断发,严重时可出现脓疱、结痂,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和疼痛。
外用药物:对于症状较轻的皮肤真菌感染,可外用抗真菌药物,如克霉唑乳膏、咪康唑乳膏、特比萘芬乳膏等,涂抹于患处,一般需连续使用 2~4 周,直至症状消失后再巩固治疗 1~2 周。
口服药物:对于病情较重、外用药物疗效不佳或累及头皮、指甲等部位的感染,需要口服抗真菌药物,如伊曲康唑、特比萘芬等,疗程根据病情而定,一般为 2~6 周。口服药物可能有一定的副作用,如肝肾功能损害等,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肝肾功能。
辅助治疗:保持感染部位清洁干燥,避免搔抓,防止继发细菌感染。对于有渗出、糜烂的部位,可先用 3% 硼酸溶液湿敷,待渗出减少后再外用抗真菌药物。
宠物管理:定期带宠物到宠物医院进行体检和驱虫,检查是否有皮肤真菌感染,发现感染及时治疗。保持宠物身体清洁,定期洗澡,梳理毛发,避免宠物与患有皮肤真菌感染的动物接触。
个人卫生:接触宠物后及时洗手,避免用手触摸脸部、身体等部位。不与宠物共用毛巾、梳子、浴盆等物品。勤换洗衣物,保持皮肤清洁干燥,尤其是容易出汗的部位。
环境清洁:定期清洁宠物生活的环境,如宠物窝、玩具、地板等,可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,减少真菌的滋生和传播。
沙门氏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疾病,属于肠杆菌科沙门氏菌属,是一群革兰氏阴性杆菌。根据抗原结构和生化特性等,可分为超过 2500 个血清型,常见的引起人类感染的血清型有鼠伤寒沙门氏菌、肠炎沙门氏菌、猪霍乱沙门氏菌等。沙门氏菌在自然环境中生存能力较强,在水、土壤、粪便中可存活数周甚至数月,但对热和常用消毒剂敏感,60℃经 15~30 分钟或 100℃数分钟即可被杀死,一般的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、过氧乙酸等能有效杀灭该菌。
食物传播: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,被沙门氏菌污染的肉类、蛋类、奶类及其制品、鱼虾等食物是常见的感染源。食物在加工、储存、运输等过程中如果受到污染,食用后就可能导致感染。
水源传播:水源受污染后,若人们饮用或用其洗漱、洗菜等,也可感染沙门氏菌。
接触传播:接触感染沙门氏菌的动物(爬行动物,如龟、蜥蜴等)或人,如抚摸患病的宠物、照顾感染的病人等,然后再用污染的手触摸口、鼻等部位,可能会引发感染。另外,苍蝇、蟑螂等昆虫也可作为机械传播媒介,携带沙门氏菌污染食物和餐具等,进而导致传播。
潜伏期:一般为 6~48 小时,最短 2 小时,最长可达 72 小时,潜伏期的长短与感染的菌量、血清型以及人体的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。
胃肠炎型:最为常见,表现为突发的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,腹泻一般为水样便,可伴有黏液,严重者可出现脱水、电解质紊乱等症状,体温可升高至 38℃~39℃,还可能伴有头痛、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,病程一般为 3~7 天。
伤寒型:症状类似伤寒,表现为持续发热,体温可达 39℃~40℃,伴有相对缓脉、全身乏力、玫瑰疹、肝脾肿大等,严重者可出现肠出血、肠穿孔等并发症。
败血症型:多见于儿童和免疫力低下者,表现为寒战、高热,体温可达 40℃以上,可伴有头痛、关节痛、皮疹等,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、DIC(弥散性血管内凝血)等。
局部感染型:沙门氏菌可在身体的局部部位引起感染,如胆囊炎、脑膜炎、骨髓炎、肾盂肾炎等,表现为相应部位的症状,如胆囊炎表现为右上腹疼痛、恶心、呕吐等;脑膜炎表现为头痛、呕吐、颈项强直等。
一般治疗:患者应卧床休息,多饮水,对于呕吐、腹泻严重者,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,可口服补液盐或通过静脉输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。
对症治疗:有发热者可给予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;腹痛严重者可适当使用解痉止痛药物,但要注意避免掩盖病情;有呕吐者可给予止吐药物。
抗菌治疗:对于病情较重、有并发症或免疫力低下的患者,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治疗,常用的药物有喹诺酮类(如环丙沙星、左氧氟沙星)、三代头孢菌素(如头孢曲松、头孢噻肟)等,具体用药需根据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,疗程一般为 7~14 天。
食品卫生:加强食品卫生管理,确保食品在采购、加工、储存、销售等环节的安全。不吃生冷食物,肉类、蛋类等食品要煮熟煮透后食用,生熟食物要分开处理和存放,防止交叉污染。
水源管理:保护水源,防止水源受污染,饮用安全卫生的水,对于不确定的水源,应煮沸后饮用。
个人卫生: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勤洗手,尤其是在接触食物前后、处理动物或动物粪便后。保持生活环境清洁,定期打扫房间,消灭苍蝇、蟑螂等害虫。
定期给宠物洗澡、梳理毛发,清理宠物的粪便和尿液,保持宠物生活环境的卫生。
孕妇、婴幼儿、老年人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,更容易感染“宠物病”,需要格外注意:
宠物是我们的朋友,但也需要我们科学地饲养和管理。只要我们做好预防措施,就能有效降低“宠物病”的风险,享受健康快乐的养宠生活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